您现在的位置:中考沈阳站 > 中考备考 > 中考复习 > 语文 > 正文
来源:家长帮社区 作者:中考作文直通车 2014-02-19 13:11:28
沈阳中考网: 为了直观地说明深阅读,我在此就六篇课文,做一个深阅读方向上的简单提示,以便让大家看看,真正的深阅读,和时下语文课堂教育,有怎样的差别。
一、《次北固山下》
一般的讲解,都把它说成思乡之作,进而还附会出关于乡愁的种种“考试点”。这主要是根据它的尾联“乡书何处达”臆想来的。
但《次北固山下》,其实是少年宦游的励志抒情之作,它上承“天涯若比邻”的旷达,下启“长风破浪会有时”的豪迈,是走向盛唐的一个主旋律。
讲解《次北固山下》要结合《渡荆门送别》,体会一下年轻人信心百倍走出家门,觉得大千世界为我敞开,成功的机会唾手可得的豪情。若是体会不到这豪情,也就讲不出“海日生残夜,江村入旧年”的真意,更理解不了,一个青年人朝气蓬勃的励志远游中,那淡淡的思乡之情,到底是怎样一种意味。必要的话,还可以对照马致远的《天净沙》做个比较,看看真正的乡愁是什么样子的。
这是这首诗的基本,如果读不到这个程度,这首诗就只是个点缀甚至累赘。它既不能裨益你的写作,也不能陶冶你的人生。它充其量就是个令人生厌的答题点。
二、《醉翁亭记》
这篇文章大约算是课文里的常青树。不管如何教改,它都是必选课文。
人们大都强调太守与民同乐,渲染太守的亲民作风,如果再拔高的话可能还会扯到民本思想上去。总之一句话,就是百姓乐太守也乐。
但这篇文章的题眼在于太守想乐而不得其乐,在于太守和周围人不合拍的情绪和心理状态。通篇反用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苦闷,做成众人皆乐我独醉的落寞,是通篇纾解郁闷不得的抒情小品。
只有领会了这一层,你才能明白“饮少则醉”、“颓然乎其间”、“不知乐其乐”这样的关节,只有明了这样的关节,它才能在你的写作中发挥作用。
三、《愚公移山》
曾有个学生拿过一道阅读题,问愚公移山推动情节的动力是什么。他答的是语言对话。但标准答案是动作行为。学生很纳闷,因为愚公移山通篇都是对话。
想要发现情节动力要素,可以把每个要素分别抽取出去,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。如果我们把愚公移山里的所有对话都删掉,就会发现,这样的剥离丝毫不影响故事的发展,那些动作描述虽然篇幅不大,但足以撑起一个故事。到底谁是关键便一目了然。
学生之所以诧异,是因为老师从没讲过这样的解构方法,从没做过这样的深阅读实验,但却在考题中考核这种深阅读的问题。于是深阅读的答案也只能被当成考试点,交给学生去死记硬背了。
四、《春》
朱自清的《春》有一种清新明快的活泼魅力。
开篇的“盼望着,盼望着……”先声夺人,极富感染力。但这种感染力,与后文有怎样的关系,如果后面的段落换一种方式去写,会对这种感染力产生怎样的影响,如果把后面段落内容的次序做个调整,会有怎样的变化。这样的实验饶有兴趣,收益无穷,但从我上学那个时候起,恐怕就没有人如是讲解过《春》。
五、《纪念白求恩》
作者对白求恩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,寄予怎样的感情,把“一个外国人”那一段拿来和《为人民服务》中“人总是要死的”拿来做个比较,看看作者对白求恩的感情,与对张思德的感情有什么不同。这些不同,在这些对应段落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。
这样的训练,有助于我们理清自己行文情感上的差异,避免千篇一面的自我克隆。
六、《故乡》
把少年闰土的章节拿出来单独成篇,看看作者是如何塑造少年闰土的。想想,还可以换哪些角度塑造少年闰土。然后把少年闰土放进《故乡》全文里面,看看你换用的那种方式,是否能和中年闰土匹配起来。
这样的实验,有助于了解对比的写法,究竟该如何剪裁的技法。而这恰恰是记叙文中最迫切的技能。
这只是就常见课文做些深阅读方面的提示,这只算是深阅读的一个开端,但就是这样一个开端,学校语文教育都满足不了。
由此可见,深阅读就只能靠自己了。
2018年沈阳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 | ||||||
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物理 | 化学 | 政治 | 历史 |
2023中考一路陪伴同行,百万名校真题直接下载!>>点击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