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孩子会过得好吗?社会会接纳他吗?别人会像我一样去对待他吗?他的未来会怎样?会像我一样普通而平凡的度过一生吗?还是有可能成为我敬仰崇拜的人那样呢?……在女儿会叫第一声爸爸的时候,我确确实实的担忧和思虑过这个问题。甚至曾经认认真真地给她的人生做规划,3岁要做什么,5岁英语要达到什么水平,7岁上学要成为班里的第几名。
当我兴致高昂地拿着女儿的人生规划书给媳妇看的时候,正在喝水的她直接噗嗤笑喷了,我有些窘迫,出于男人的自尊心,只好硬撑着心虚地说,我是认真的!媳妇拿过我的计划仔细的看了三分钟,然后拍我的头大笑,指着2岁陪女儿打篮球这项计划问我,孩儿她爸,2岁的孩子也就是3个篮球那么高,你还让她打篮球,我看让孩子打你还差不多。我说,那我拿回去改改,孩儿妈说啥也不给我了,表示保留好证据,等孩子长大了,给她看看,她这个不靠谱地老爸。好在,多年之后女儿看到并没有笑话我,而是认真的问我,爸,为什么我2岁开始打篮球,现在也不是职业运动员,我做贼心虚的说,当然教了,不过你遗传了你妈的运动细胞,我教了好多天你也没学会,没这个天分,怪你老妈喽!好在,孩子妈妈在客厅,不然我会被剥皮吧,哈哈哈。
想到我曾经也这样功利和心虚地希望她按照我的意志去过一生,就觉得有些惭愧。
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,大概是参杂了对自己人生的不自信,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,希望他们替我们去完成。假使我们没有孩子,是否愿意用一生去努力的活,不论有没有孩子,当不当父母,也可以不留遗憾地过一生,只因为此生没有第二次,而不会有人替代我们去完成哪些想要做的心愿。如果能够认识到这儿,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的希望孩子怎样怎样了。
那时候空气、水、牛奶和辣椒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,后来报道出了,女儿还是好好的,反而现在的人更担心空气饮食。后来我发现,其实考虑得越多后,就越是发现成长的不可确定性,焦虑不可避免地浮现。在女儿出生之前,我是粗犷的男人,女儿出生后,我发现自己多了一种与世界连接的方式,也多了一根丈量人生的标尺。我从不认为自己是个脆弱的人,但是却因为对孩子的爱怜,性格不再像以往那样刚硬了。
鲁迅有句话说的好,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。大概这么多年来,被女儿折磨的不行不行的时候想想这句话,就瞬间宽慰了“矫情”的自己。
前些年在南京有个叫高松的父亲带着女儿“行”学,以脚步去丈量土地,去体验知识。5年里,他和他的女儿走了全国十几个省、二十多个城市,200多个村落。他将所有行程用照片记录下来,至今已经分了500多个主题,比如祠堂、雕花门窗、老街巷、老寺庙、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,花了两年时间才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完。不知道大家怎么想,反正我是赞同的,家庭教育应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。
前些天,发了一些和育才有关的文章,不小心引来某些某才家长和其他学校家长的混战。一一看下来,其实也都没什么,打架也是好事,至少说明几位朋友是关心教育的。有人说,关心总比不关心的好。观点总会不同,夸赞还是炫耀,贬低还是诋毁,其实是显露了家长的焦虑情绪。
这些天,又有一些家长找我聊孩子考前的种种,有人说,孩子不愿意听我的,觉得孩子逆反,我说,你的孩子在3岁的时候为什么无比崇拜你?不是因为你比他们高,而是你的学识和对世界的认识,要进步于孩子,而现在他们不听你的,只能证明,孩子在成长在进步,而你非但没有进步,仍就在用一种老旧的观点和方式去教育孩子。
我说,你都不愿意听你八十岁老妈的唠叨和教导,凭什么让你孩子听你的。
最看不上一些唯孩子是图的家长,把孩子看的过于重要,只会使自己变得过于狭隘。
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根植于这个社会和时代之中,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存在,关键问题是,你能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能否自信地相信孩子会有个美好的明天,美好的人品,美好的性格,而非被你的焦虑和担心蒙蔽了心智。你的孩子其实没有那么差。
经历过高考的家长都觉得中考轻松,经历过中考的家长,都说小升初没什么,经历过找工作的家长都会说,高考很重要。所以,不论你的孩子现在学的怎么样,鼓励他,相信他,支持他。这才是中考考前家长唯一能做的。毕竟,你替代不了他。而你的鼓励和相信只会使他充满力量。